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

大学学报排名学报投稿邮箱大全期刊大全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报论文范文 > 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

时间:2013-11-08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分类:学报论文范文

本文“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成功发表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3 期,是大学学报里比较优秀的论文,故将文章的优秀部分摘录如下。

1、研究背景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协调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拔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对其胜任力级别做出评定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只是采用了自荐一推荐一面试的形式,从感观上对候选人的能力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对候选人的评估缺乏科学依据。

胜任力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 LyleM.SPencer提出的: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出色成就与表现平凡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即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胜任力模型”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企业、公司、政府机构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力模型”,使选拔人才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并在用人、育人、管人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针。因此,建立用于高校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因素与其绩效进行了有关研究,总结出高校学生干部的核心胜任特征有5个因素:个人特质、沟通能力、人际洞察力、团队合作意识、成就导向。吕莹璐阁将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的概念定为:能完成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结构、行为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文中在借鉴许多学者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特征要素做一个综合的描述,特征要素是指一类行为,这些行为具体存在,具有可观察性、可描述性、持久性,并且与工作紧密联系,不能独立于工作情境以外,而在研究的角度上这些行为还必须具有可测量性、难伪造性,能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体现出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通过文献法了解到大部分研究人员都通过调查问卷法、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获得有效的胜任特征数据,进而构建出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3〕。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数学建模建立高校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分析数学建模的优势,探讨影响胜任力的指标,对影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确立影响胜任力的主要指标,建立胜任力维度的划分模型闭。

2、数学建模在模型构建中的优势

数学建 模(MathematiealModeling)的过程是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抽象、简化,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工具求出模型的解,检验模型的合理性,最终把该模型的解答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当中。数学建模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如市场预测、价格定位、资源和人力的合理配置、理财计划、运输方案、药物扩散规律的寻获、服务区的选址、城市规划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往往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为数学建模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了天然条件。

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胜任力模型”,使得数据的收集、处理、应用更加合理、规范和准确,该方法针对学生干部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在学校中扮演的特殊阶层,因此以此建立的胜任力从结构上来讲是科学的。运用数学建模本身具备有别于

其它方法的特点:

1)从对大量客观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主观上的潜在规律和性质;
2)分析过程中只针对有价值的胜任力指标开展,排除非胜任力指标的干扰,使未来的选人过程更有针对性,并进一步确保客观性;
3)学生干部胜任力指标的确定本身是建立在合理选人、培育人的基础上的,确保未来经此胜任力模型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生工作,同时也使得选拔机制更加高效。本研究建立胜任力的数学模型,采用了均值方差法确定了大家公认的特征因素,再采用因子分析将指标分类,最后根据各类中指标的重要性将指标分等级,可以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中胜任等级做出划分司。

3、数学建模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3.1特征要素的确定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法初步得到有关学生干部胜任力的60个特征要素,编制成“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特征条目调查问卷”,共65题,其中5道为测谎题,前后共展开了3次大规模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广州10所高校的学生干部、普通学生、辅导员、行政人员及专业教师。每次调查的问卷都是在前一次的调查结果分析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3次调查总共发出问卷 1280份,回收1074份,经过严格的筛选后得到有效间卷936份。

对于有效问卷的分析,首先对每一道题进行独立方差分析,根据不同调查对象对特征要素评分离散程度,离散程度大的即不同人的意见和看法很不统一,争议比较大,不适合作为胜任力的特征要素。非学生干部和学生干部两个群个体对这些要素的评分方差图像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非学生干部评分方差
图1非学生干部评分方差

图2 非学生干部评分方差
图2 非学生干部评分方差

图3 两个群体的对比图
图3 两个群体的对比图

从曲线的重复程度来看,两个群体的意见相对统一,结合教师和辅导员问卷后的总体方差如图4所示。

图4总体方差图
图4总体方差图

根据图中曲线对应的结果,将方差较大的几个特征删除。然后对剩下的特征要素求平均分,平均分低的说明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些特征要素并不重要。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回馈,最终对特征要素进行添加、删除和整合,确定了用于“胜任力模型”的43个特征要素。

3.2胜任力维度的划分

根据前面整理确定的43个特征要素分别为它们设计特定的情境题目编制成问卷,以采访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针对学生工作时间较长这一目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各大高校大二以上的学生干部,共采访了317名学生干部。将问卷整理后对分数录入统计,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特征要素进行第一次因子分析,在总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9.6n%的情况下得到13个因子,然后对这13个因子进行因子赋值,接着对这13个因子做第二次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3个主要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5.198%,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1,即两次因子分析的总贡献率超过76%。

表1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表1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随着对每一个因子内部特征要素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有些要素的性质和其它大部分要素相差很大,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能因为该特征要素的可测量性不好,也可能是这些要素对应的情境题出的不好,所以这些特征要素不能列人本研究的结果当中,故再次对这些要素进行删除。根据以上分析,这些特征要素最终分成3个维度,根据每一个维度所包含要素的特点,对这3个维度进行命名。维度1中的特征要素多为领导、管理层、骨干类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故命名为领导特质;维度2中的特征要素涉及平时与学生干部本人相关的能力,主要作用在个人,故命名为个人技能;维度3中的特征要素主要体现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态度和道德方面,故命名为道德修养。我们根据数学建模将胜任力指标分为不同等级。根据这个划分,便得出分类的要素。文章整理:学报投稿网http://www.xuebaotougao.com/

4、结语

多种方法确定胜任力指标是构建一个高效的胜任力定量分析模型的重要前提。文中应用调查问卷和数学建模确定特征要素作为胜任力评价指标,并进行维度划分。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确定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是本研究的重要观点和创新。模型建立后可以解释高校学生干部的胜任特征,促进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同时,通过数学建模将胜任力指标分为不同等级,并对高校学生干部的胜任等级做出评定。

随机推荐论文

热门论文范文

最新学报刊物

最新投稿指南